时间: 2023-11-18 10:45:21 | 作者: 铁塔
走近“750” ———写在中国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投运前夕
我们从没见过这样大的变电站:重量达298吨的变压器,25吨重断路器,高耸入云的门型架,丛林般茂密的钢构架……这些大家伙足以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肃然起敬。中秋时节,我们来到这里,看到中国电网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幕———中国首条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示范工程,将在国庆节前投入运营。
三座门型架巍峨矗立。“750”高大的铁塔架屹立在“门”前,铁塔挑起一根根粗壮的电缆,就像美丽的五线谱在蓝天铺开。变电站内,巨大的电磁场发出“兹啦啦”的静电声,丛林般矗立的钢构架和蛛网般交错的电缆,仿佛一支庞大的管弦乐队,正演奏着一曲动听的乐曲!
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工程,也是迄今世界海拔最高的一条输变电线路。它的建设,填补了我国55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空白,对我们国家发展更高一级电压等级输变电具有历史性意义;它的建成,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翻开崭新的一页,为中国电网发展的大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750工程包括新建750千伏官亭变电站和750千伏兰州东变电站,新建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750千伏输电线千伏输电线公里。
梦想成线千伏电压,是最高系列电压等级,目前国际上只有十几个国家建设了这一等级的输电系统,但在我国,还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。
在西北建设750千伏输电系统,历经艰难旅程,仅研究论证就花了28年时间。许多电力人从黑发人变成白发人,在长时间为之奔波为之奋斗和为之苦苦期盼中,还有不少电力人带着“750梦”离开人世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中国在西北建成包括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———刘家峡水电站在内的一些大型电站。充足的电力使饱尝缺电之苦的国人欢欣鼓舞,但高兴之余,就为电能的输出而大伤脑筋。由于输电技术的落后,大量剩余的电能不能送出去。
1972年,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输电线路在甘肃建成,随后,在陕、甘、青、宁四地形成了西北电网330千伏主网架。在之后30多年时间里,西北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一路攀升,达到2430万千瓦。而输电线千伏线条,但输送容量日趋饱和,线路通道十分紧张,迫切地需要建设更高一级输电系统。
上世纪80年代,我国部分高压电网已采用500千伏线路,但在西北地区,采用500千伏还是750千伏电压等级,论证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出现争议,而且一争就是20多年。
有人说,西北330千伏电网等级,与全国220千伏、500千伏电网不统一,如果把330千伏降压至220千伏,然后再发展500千伏,不仅要全部更换原有设备,还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,正可谓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上世纪90年代后期,西北电力发展迅速,黄河上游大型梯级电站相继建成,330千伏线路通道更加紧张,建设更高等级的西北电网迫在眉睫!
2001年4月,国家电力公司将《西北电网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关键研究》列为重大科学技术项目;2003年国电公司将其列为示范工程;同年2月,工程可研报告在国务院第68次总理办公会上获得通过;3月7日,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工程立项;9月10日,国家发改委批准工程开工报告。
攻关报捷建设750千伏超高压电网,国内没有现成经验,而所掌握并可直接用于工程设计的国外技术也很有限。除此之外,西北地区高海拔、重污染等环境特点,使750工程面临更多科技难题和技术挑战。
自2001年起,750工程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便拉开帷幕,2004年4月,750工程三批科研项目共29个子课题全部完成。课题研究涵盖工程设计、建设每个方面。这些技术成果,全部拥有我国知识产权,是我国电力科学技术研究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。
750工程是我国第一次设计、第一次建设、第一次进行设备制造、第一次运行管理的工程。这众多的“第一次”,不仅意味着工程意义的重大,也同时预示着工程的设计、建设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。
与国外同类电网相比,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、风沙大、污染重,在技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及运行方面,所遇到的难题更复杂、更为棘手。其关键技术探讨研究难点主要体现在:一是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及最高运行电压研究;二是高海拔设备外绝缘特性及电晕特性研究;三是输变电工程各种空气间隙的研究;四是主设备规范的研究;五是电磁环境的研究;六是带电作业方式的研究。等等。
为了确保关键技术探讨研究顺顺利利地进行,750工程汇聚了国内一流的超高压研究专家和研究单位: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、清华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国电武汉高压研究所、电力研究所、西北电力设计院等多家科研单位派出精兵强将出阵,一千多个日日夜夜,科学家殚精竭虑,呕心沥血,攻克一个个难题,攻破一道道难关。
科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,一些研究成果属国际首创,代表了当今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水平。工程设备制造也因此基本上实现了本土化生产,除少数设备进口外,绝大多数设备如750千伏变压器、电抗器以及铁塔、导线和各种金具等,均由国内制造生产,是对中国电工制造业的一次检阅。我们国家科技人员用智慧和心血,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又写下辉煌诗篇。
奉献之歌2005年春天,750工程在甘青两省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全面铺开。千余名建设者栉风沐雨,挥汗大干,工程形象日新月异。工程指挥者立下“军令状”:保证750工程今年9月投入运行。
铁塔在山麓河畔矗起,银线在蓝天白云间延伸。来自甘肃、山东、辽宁等地的建设大军,克服重重困难,发扬吃苦耐劳精神,把一座座巨大的铁塔搬上陡峭山巅,让一条条电缆穿越山谷河流。一年多时间里,千余名建设者为了750工程早日建成,流汗流血,有些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。黄立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。
2001年他通过竞聘,来到750工程办,主要负责工程设备和技术探讨研究工作,成为750工程办的四大“金刚”之一。工作中,他是“拼命三郎”,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。在研究工作最为紧张的那一段时间,他有时要干到凌晨两点才回家。为了不吵醒单位门卫,他索性买了一张折叠床放在办公的地方,晚了就睡在办公的地方里。从2001年起,他几乎跑遍了国内电力科研单位和电机电气制造企业,了解掌握超高压设备制造信息。
2003年单位职工检查身体时,他正好出差在外。回来后领导让他也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,他却一直没有去。
2004年4月,他在工作时昏倒了,同事们扶他躺在沙发上。等他醒来后,大家都要送他去医院,可他坚持说:“不要紧,我可能是感冒了,有点累而已,不用去医院。”“五一”节后,他还是来上班了。他将手头的工作做完,对部门领导说:“我家里有点事,要请几天假,不要告诉别人。”有谁知道,他说有事请假,却一个人悄悄去了医院。而这一去,再也没能回来———经医院检查,黄立民患肝癌已到晚期,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
2004年8月28日官亭变电站投运后,大家给他发手机短信报喜,他顾不得病痛,当即回了短信:“听到官亭变电站投运消息我很高兴,我和大家一样也流了泪。”这是他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一条短信,4天后,年仅40的黄立民永远闭上了眼睛……
750工程凝结着建设者的心血,是一曲动听的奉献之歌。在兰州东变电站建设工地,在官亭变电站工地,在山大沟深的荒野,在浪涛汹涌的黄河岸边,黄立民式的建设者数不胜数。他们中有参加过330千伏、500千伏的“老变电”,也有第一次触摸“银线”的新职工;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,也有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专家;有“一人吃饱全家不饿”的单身汉,也有拖家带口的小媳妇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,聚集陇原,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,抛洒在中国750工程每一张图纸上,每一座塔基下,每一颗螺丝中,每一寸电缆里……